潜江扎染染料源头供应
1857年,英国的伯琴(W.H.Perkin)将其发明的苯胺紫染料投入工业化,这是个人工合成染料。染料生产一般以1857年作为分界线:1857年之前为天然染料的提取加工阶段;1857年之后为合成染料的生产加工阶段。据《染料索引》记载,全世界合成染料已达7000多种(包括有机颜料),经常生产的有2000多种。合成染料虽然160年的历史,但发展速度惊人。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根据染料的性能和应用方法进行分类,成为应用分类;另一种是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或其特性基团进行分类,称为化学分类。
潜江扎染染料源头供应
颜部分——标明染料上到纤维上的颜,国内外基本相同。称采用二十九泽名称:嫩黄、黄、金黄、深黄、橙、大红、红、桃红、玫瑰红、品红、红紫、枣红、紫、翠兰、蓝、湖蓝、艳蓝、深蓝、绿、艳绿、深绿、黄棕、红棕、棕、深棕、橄榄绿、草绿、灰、黑。泽的形容词,采用“嫩”、“艳”、“深”三个字。字尾——即是以一定的符号和数字来说明光、形态、性能和其它染性能。常用的符号及其意义列举表示染料光或颜的品质染料的惯名称代号,如湖蓝A,酸性大红A。
扎染,古代称绞缬,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印染工艺,扎染的制作主要分为扎结、染。通过纱、线、绳等工具,对织物进行扎、缝、缚、缀、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,在进行染。扎染有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,古朴典雅,别具一格。
潜江扎染染料源头供应
布匹是扎染的载体,没有纺织也就没有布帛、丝锦,没有了诸如此类的载体,也就不可能有在载体上的涂染的美术工艺。我国纺织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看,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。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,都曾发现过不少玉蚕,说明当时人们对蚕桑的重视。到了春秋战国,丝织工艺进步很快,从现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看,当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,图案精美。及至汉代,丝织品和染织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,品类已可分为绵、绫、绮、罗、纱、练、纨绢、绨、缎等十数个类别。与此同时,还形成了中原地区以临淄、襄邑等地为主的丝织生产中心。